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

微型華小學生的受教權在那裡?



微型華小學生的受教權在那裡?
莊仁傑

最近聽聞邊佳蘭培正小學由於人數太少而必須搬遷(也與最近的石化工程有關),讓人感慨萬千。

華人有重視教育的傳統,並隨著華人移民來到馬來西亞。從今日各地學校的數目與歷史,就能夠了解這一事實。但由於政府的政策偏差,導致獨中被排除於國家教育主流之外,而且政府的華文中小學雖在名義上是政府學校,但卻未受到公平待遇。在這情況下,華文小學的數目不斷地減少,開辦新華小也變得很困難。為了解決華人社群對於華小的需要,以及部分華小面對學生不足的問題,因此馬華公會因學生人數不足的華小搬遷至華人人口密集區。這計劃也行之有年,並且得到許多人的認同。

但在這過程中,一件事情被遺忘了。當學校搬遷之後,留在當地的學生怎麼辦?雖然他們可以到附近華小就讀,但路途有多遠?這一來一往,是否有校車服務?如果沒有,家長是否有時間與能力接送孩子?如果附近都沒有華小,學生是否必須轉到其他源流的小學就讀,這是否會對他們的學習造成困難,進而影響他們的人生?如果附近都沒有小學,那麼這些學生怎麼辦?如果學生最後選擇到外地就讀寄宿學校,家長是否能夠負擔這筆開銷?這些問題,至今政府仍未給予答案。

根據聯合國的《世界人權宣言》,人們擁有受教育權。馬來西亞作為《世界人權宣言》的簽署國之一,有落實這宣言的義務。因此,華小搬遷之後,留在當地的學生的受教權,政府必須有承擔的義務,讓他們不為政策的變動而受到影響。聲稱代表馬來西亞華人的執政黨馬華公會,更是有義務與責任為這些學生爭取到受華文教育的權利。

解決華小搬離後當地學生受教權的問題,必須回到問題的核心。華小搬遷是因為國家政策的偏差,因此必須從矯正這個問題開始。這有賴於當今執政黨中的華人代表(也就是馬華公會)為華人爭取華小受到公平待遇,並能夠在華人人口密集區增建華小,而不是以搬遷華小的方式解決問題。同時董教總等民間機構在此議題上也必須努力,讓偏遠地區的華人子弟受教育的權利能夠獲得保障。這樣一來,微型華小所在地的華人子弟能接受華文教育,人口密集區的華人子弟也能享有此權利。兩全其美,豈不甚好?

因此,雖然邊佳蘭培正華小的學生人數很少,但始終有教育的需要,不能因此就決定搬遷。另外邊佳蘭石化工程至今仍然有許多爭議尚未解決,更不能因此就貿貿然把培正華小搬遷至其他地方,損害當地華人受教育的權利。

據聞悉,十多年前英國教育部為了兩位居住在某小島上的兩兄弟受教育,不惜不計成本,把老師送往島上以教育這兩位小朋友。如果說中國人重視教育,英國教育部當年的做法可說是把其含義發揮到淋漓盡致。可是,我們馬來西亞華人是否有繼續維持這個傳統?這值得讓我們深思。


--

http://opinions.sinchew-i.com/node/25272
其實微型華小搬遷的問題,幾年前就想寫,可是一直寫不出來。邊加蘭的事情,讓我知道一定要快點寫出來。
至於這篇為何一直說馬華要如何如何,其實不是認為馬華有能力做到,而是知道馬華沒有能力做到(一個只會利用自己的過去撈取政治資本的政黨,不用指望他能夠有什麼作為了)。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